6月10日,一股“自愿良心潮”在汽车圈刮起——多家头部车企,纷纷宣布“主动缩短账期到60天内”,支持零部件供应商。乍一听令人热泪盈眶,仿佛大厂们一夜觉醒,开始体恤中小企业的艰难。
但稍微翻一翻新闻背后的账本,就会发现,这波“集体提账期”,背后更多是政策压力与现实倒逼,而非忽然的良心发现。

“上游吃肉、下游喝西北风”的旧格局
汽车行业原本存在一个“怪现象”:越是头部的主机厂,越喜欢压账期——六个月、九个月乃至更久。对于一套车灯、一块电池的供应商来说,这意味着得先垫几十甚至数百万的成本,产品装上车开出4S店了,钱却迟迟收不到。
尤其在2024年以来,随着“价格战”席卷而来,很多中小零部件企业被迫“卷低价”,但“低价+长账期”的双重夹击,让不少企业陷入资金链紧绷甚至倒闭的边缘。
今年3月,工信部与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央企、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将账期压缩至60日以内。这并不是“建议”,而是“硬性规定”。
支付条例原文中明确规定:“大型企业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应当按照行业规范、交易习惯合理约定付款期限并及时支付款项,不得约定以收到第三方付款作为向中小企业支付款项的条件或者按照第三方付款进度比例支付中小企业款项。”

于是我们看到比亚迪、吉利、奇瑞等车企在6月初纷纷宣布缩短账期,实际是积极响应监管,而不是心血来潮。
数据不会说谎:账期已成产业链“卡脖子”
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超过180天,比整车企业高出接近一倍。这意味着资金流动效率极低,是整个产业链的“痛点”。
今日以来,有近30家汽车零部件公司在财报中明确表示:“应收账款增加+回款周期延长”正成为公司主要经营风险。
一句话总结:不是货卖不出去,而是“钱回不来”,让整个汽车产业链都在喘不上气。
24年财报应付账款对比
谁是真“账期榜样”?赛力斯、小米没说话,但赢在做事
对比那些如今高调宣传的传统大厂,其实一直有两家车企默默地“做到了”:赛力斯与小米汽车。
据多家赛力斯供应商反馈,AITO问界系列的账期通常在30天左右,部分关键零件甚至采用“预付款+结算”的模式。小米更是延续其电子供应链的风格——付款迅速、节奏清晰,“不压供应商、不打价格战”的态度获得了产业链广泛好评。
这两家企业,一个靠华为赋能起飞,一个背靠小米生态,走的都是“生态整合+技术先行”的打法,天然不靠压榨供应商来维持利润,反倒激励了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家企业愿不愿意提前回款、是否公平合作,其实最能体现战略眼光与生态意识。
小米su7
写在最后:
比亚迪“们”把账期提到60日内,当然是好事,但不要以为这是慈善。它是行业发展到今天,不得不作出的结构性调整。
真正值得点赞的,是那些在政策出来之前就主动做到的企业。
做“好人”很容易,做“一直是好人”很难。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你怎么看比亚迪们“突然良心发现”?赛力斯和小米的模式是不是更值得被称赞?